控制面板 | | | |
当前位置:急诊医学网急诊资讯 → 学术动态

急诊医学二十年

作者:佚名 发布人:shaoys 发布时间:2006-6-20 上午 11:02:05

浏览次数:4001

放入我的网络收藏夹


浏览字体设置: -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观玉

 

    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我们迎来了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交流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盛会。这标志着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大陆已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回顾这一历程令我们振奋,也更激起我们对以邵孝鉷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为我国急诊医学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所怀有的深切崇敬之情。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大陆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促使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平均年龄的增长,从而对急诊急救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急诊医学的发展也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在分科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如何面对涉及多科的急危重病员的急救,如何在急救时确立整体观,排除一切可能延误抢救时机的繁琐,争取到可能逆转严重状况的宝贵时间,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及提前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一切可能对急危重患者的预后是决定性的。老一辈急诊医学专家在改革开放的形式下,跨出国门,目睹了在这一领域中与国际发达国家间存在的差距,根据当时卫生部文件的有关精神,1985年邵孝鉷教授等前辈组织全国院前急救、急诊科与ICU方面的专家同仁,自发召开了全国城市急诊医学模式研讨会,取得了各省市的响应与支持,这次会议开创了这一新兴的医学领域,通过研讨,一致认为必须将院前急救、急诊科与ICU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急诊医疗体系,急诊医学亟需借鉴国际经验,形成独立学科,才能使我国的急救事业得到切实的加强。
    
此后,一些省、市率先成立了省、市的急诊医学分会,在中华医学会的关心支持下,于1986年以浙江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为依托单位正式成立了中华急诊医学分会。由院前急救、急诊科与ICU三方面的专家组成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会至今已经历五届,五届委员会在不同时段与全国专家同仁一起不断实践、探索、交流、研讨、并加强国际交流,吸取和推广国际、国内可借鉴的经验,形成对急诊医学内涵、理念的共识,推进并加速本学科的发展。
    
二十年来,由于老、中、青几代专家、同仁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奉献,使这一学科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
     1
. 初步建成并不断完善三环相连的急诊医疗体系。院前急救、急诊科与ICU三环环环相扣的急诊医疗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急救模式,院前与院内急救间加强通讯联系、人员交流培训、医疗科研合作,确立共同理念,强化生命与脏器功能支持,特别是早期急救的整体性与时效性,使应急能力有效提高,急救程序规范,伤病员的交接更为快速流畅。
   
依据急诊医学社会性这个特点,促使急救与社会相关部门紧密合作,一些地区已将120110119122 四号合一,更能快速应对各类复杂的情况。
    2
. 院前院内急诊急救环境显著改善,立体抢救也已显现,并稳步扩展,进一步提高了应急能力与抢救成功率。

院前急救重要性已越来越被政府与社会各界所认识,急救中心各类通讯系统,急救直升机在内的立体抢救已开始运行,使急救网络能应对更为复杂的情况,也使地区抗灾能力有效地提高。
    3
. 同仁们所关心的急诊医学独立的教学、培训、职称晋升系列形成,一些大专院校开办了急诊医疗系,培养出急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不少地区已成为急诊医学硕士、博士培养点,目前尚在不断扩展,这一切均为本学科培养出不同层次的高级专业人才,也促使急诊医学领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专家,他们是急诊医学不断创新、持续发展、乃至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希望。
    4
. 在加强急诊医疗、教学的同时,不少地区设立了急诊医学研究所,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加强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同时根据急救的要求与特点引入微创、介入等临床新技术、新项目、以突出急救的时效性,取得良好的效果。
    5
. 构筑杂志、网络、各类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平台,《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为满足急诊医学的发展需要,2006年版面已增至96页,在专家与同仁的支持下,影响因子已达到0.871,在临床医学类期刊中名列前茅,并获得了中国科协的“2005年度自然科学基础性、高科技性期刊经费资助
近几年,急诊医学领域已开设中华急诊网(www.cem.org.cn等多个网络为同仁提供学会信息与交流平台。
    6
. 及时总结、出版急诊急救医疗护理等专业书刊,以满足专业人员提高与教学所需。
    7
.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业已为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急诊医学专家与从业人员为此所作的奉献也受到广泛认可与重视,如何提高对公共安全危机的应对能力,尽最大可能减少突发事件中人员伤亡损失,健全应急机制已成为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急诊医学的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急诊医学的同仁们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国际上的经验也证明,加强灾难流行病学及灾难救治等方面的研究,将相关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向政府或有关方面的建议,将可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与损失,从而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急诊分会同仁更多的关注灾难急救医学灾难流行病学的资料收集与研究,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作出应有的奉贤。
    8
. 加强国际交流。随着我国急诊医学发展与急诊医疗体系的健全,国际与境内外的交流更加频繁,国内急诊医学专家参与国际会议交流,参与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等制定,一些专家被邀请成为国际急诊医学学术组织的成员等。在国内也多次召开了国际与两岸四地等急诊医学学术交流,国际与境外的急诊医学学者也越来越多地参加我会举办的国际与国内会议,参与期刊、网络间的交流,一些国际与境外的著名专家成为我会期刊的国际编委,这一切均将促进国际间交流的发展。
2005年在上海举办第七届亚太地区灾难医学学术交流会获得成功,我会又将于2011年在中国大陆举办17届世界灾难与急救学术交流会,将在世界性的论坛中展示中国急诊医学发展的成果与风采。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涉及面广的新兴学科,其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加之地区间反展不平衡,不少从事本学科的同仁尚处于困难与困惑之中,需要政府、学会、卫生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届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由于急诊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发展与医学发展的需要,必然会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我们的前辈在困难的情况下开创并发展了这一事业,现今的专家同仁特别是新型的中青年急诊医学专业人才必将使这一学科更加成熟和发展。
     
二十年作为急诊医学兴起和不断探索发展的历史阶段的历史阶段已经过去,今天,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民造福,加速我国急诊医学事业的创新与发展,把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办成一个充满活力,学术氛围浓厚的学会。

稿件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社

最新资讯

·JAMA:直升机急救服务与地面急救服务对严重创伤成年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红细胞输注:美国血库协会(AABB)临床实践指南

·肾上腺素真的能救命吗?

·2011年度急诊医学10大进展

·医卫领域4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第三军医大学攻克高原创伤休克救治难题

·《急诊医学》出版

·QASC研究:多学科干预改善急性卒中预后

·科学家发现导致频繁流产的抗体

·急诊PCI提高OHCA存活率

·卫生部通报今年首例人禽流感病例

·沪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新机制

推荐资讯

·急诊医学网关于征求网站合

·脑卒中是首都地区首要死亡

·老年急诊医学之最新发展

·都是世界杯“惹的祸”

·浙江嘉兴60多名学生食物中

·记我国急诊医学创始人邵孝

·急诊医学二十年

·年轻人亢奋老年人疯狂

·A型血库存昨跌破最低警戒线

·没钱救病孩 夫妻双投湖

·家长,让意外伤害远离孩子

·1岁先心儿,当心肺炎反复

·高血压控制的差异

·全球五百医卫专家提出疾病

·老年人普遍“一人多病”

·培养孩子安全意识 让幼儿学

·医学专家:孩子起床太早害

·心脏停跳三小时后成功复苏

·调查显示家长照顾不周 2%中

评论
>>游客700180574
医生很了不起,为什么没有地位呢?希望大家关注他们,谁能天天如此?有病还要看医生,为什么半信半疑呢?

2012-3-6 下午 04:16:55


>>游客523271790
别学医生了,尤其急诊医生,有时挨骂又挨打,没人理解。医生有啥前途?

2012-3-6 上午 05:49:27


>>游客523271790
当大家理解急诊医生时,医学就有进步了。给急诊医生一个空间吧。

2012-3-6 上午 05:47:28


>>游客538769846
我想考急诊医学研究生。

2010-6-14 上午 12:51:12


>>游客103743906
我想学急诊医学,给点建议吧.

2009-8-23 下午 04:36:52


>>游客735308623
我喜欢急诊工作,因为他充满了挑战并且可以享受到患者转危为安的那种快乐,但很多时候又很恐惧,怕因为自己知识的匮乏而延误生命。

2009-3-16 上午 10:12:33


>>fqzhang888
我从事急诊急救临床工作两年余,我深深的爱上它,希望大家理解急诊医生.

2009-2-18 下午 10:35:36


更多评论...

[Power by V2.0.0] Copyright©2006版权所有_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cngspw.com(hangzhou_china),Ltd;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ICP经营许可证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服务热线:0571-85065806  传真:0571-8506589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