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邵老,递上一张名片,上面只有“
邵孝鉷医师,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教授”几个字。面对这张简洁而朴实的名片,你想不到眼前这位老人就是我国急诊医学创始人之一、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及现任名誉主任委员。在这张没有任何头衔的名片后面,书写着中国急诊医学的发展史。
邵老1950年自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一直工作至今。1979年,从心血管内科病房来到急诊室,负责这里的工作。此后,他成为协和医院急诊科第一任主任,也是我国第一位专职的急诊科主任、第一位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90年代以来,邵老以其在急诊医学领域中的威望,先后当选为世界灾害和急诊医学学会(WADEM)理事会理事;应聘为美国心脏学会主办的《急诊心脏救护现况》杂志和WADEM会刊《院前和灾害医学》编委。他还是国家医疗器械新产品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国急诊医学》杂志的名誉主编。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有突出贡献者”荣誉证书。
谈到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史和现状,邵老神采飞扬:“1979年,WADEM的成立,标志着国际上急诊医学专科的创立。1983年,协和医院成立我国第一个医院内急诊科。1985年在协和医院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急诊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培训点。1987年,为适应社会需求、促进我国急救医学事业的发展,以协和医院等几家大型综合性医院为发起单位,组建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中华急诊医学会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急救理念,促进急救技术的规范化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培养建设急诊医学专业队伍, 加强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目前,我国多数大中型城市已基本建立起急救网络。尽管我国急救医学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与我国现有人口数量和经济、科技发展现状相比较,同发达国家急诊医学发展的水平相比较,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比较多,仍需要得到政府、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的进一步重视。
邵老介绍说,急诊医疗体系由院前急救中心或救护站、医院急诊室和医院内专科医疗监护室三大部分组成。急诊医学的发展不仅仅受限于医学科学发展的水平,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关联的。尤其是院前急救直接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关系到应付突发事件的重大抢救工作。“加强城市院前急救,推进急救网络建设”是当前国际上急诊-医学的发展最重要的内容,并广泛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开展院前急救,应具有和配备灵敏的通讯网络、性能良好的救护车、医术全面道德良好的随车救护人员、性能良好且便于携带的医疗器材及合理的救护点布局等条件,需要社会整体的协作。
为促进我国急诊医学事业的发展,加快急救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邵老几十年来呕心泣血,精心育人,潜心著述。他
和蒋朱明教授合作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急诊医学大型专著《急诊临床》(1985年),此后又相继主编了《急诊医学》、《现代急诊医学》、《危重症鉴别诊断学》等多部大型专著,还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这些文献在我国急救医学领域均占有重要地位。 他还通过各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全社会呼吁加深对急诊医学的重视,呼吁强化人群减灾防病意识和自救意识。
当记者问道:“人们常说,急诊室是支出性户头,是医院里最繁忙、最紧张、风险最大的部门,而且不容易出成果,您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在这个领域奋斗二十多年呢?”邵老习惯性地用手扶了扶眼镜,很认真地说:“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积累临床经验,解决病人的生命之虞。而在急诊室里,比任何地方都更需要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医生。每当我望着那些饱含痛苦和恳切的眼睛,无时不感到一名急诊医生责任的重大。在有限的一生,把全部的学识和经验全部献给危急重病人,是我最大的心愿了。”“那么,您认为,一名称职的急诊室医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呢?”“急诊工作的首要原则是在第一时间内最快速度地为病人提供及时而有效的抢救。因此要求从事急诊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有强烈的急诊意识和高超的业务素质,具有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和快速、灵活的应急应变能力。归纳起来就是‘高速度、高效率、高度责任感,一切为急伤病患者。’”
邵孝鉷教授把一生最绚丽的秋华书写在在小小急诊室里,经他的手,挽救了无数垂危的生命;经他的手,带出了多少新一代的急救医师。虽然在他的人生档案里,没有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和绚目的光环,但我们在总结回顾中国急救医学的发展史时,不能忘记堪称“中国急救医学第一人”
邵孝鉷教授。
(撰搞:丁滨)